王宏伟:灾害天气冲击路桥安全,能否科学监测和“高精度”熔断?

时间 • 2025-08-04 05:01:01
预警
道路
基础设施
事件
交通

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高发、重发的态势明显,对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以及人员、车辆安全构成严峻的挑战。如何提升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应对极端天气灾害?

□作者王宏伟(中国人民大学公管学院国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国发院研究员)

今年入汛以来,我国已发生多起因暴雨导致重大灾害。极端天气频频冲击高速公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令人痛心。回看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高发、重发的态势明显,对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以及人员、车辆安全构成严峻的挑战。如何提升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应对极端天气灾害?或许,可以从新修订的《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灵感与思路。

↑今年4月,广州遭遇强降雨。图据ICphoto

加强预警响应,熔断与容错兼顾

预警与响应,是两个相互关联的行动,甚至预警就是要以响应为导向。而预警的前提又是监测,所以《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监测制度、预警制度以及预警发布平台。发布一级、二级警报,宣布进入预警期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采取一系列响应行动,包括“采取必要措施,确保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医疗卫生、广播电视、气象等公共设施的安全和正常运行”。

如果极端天气横发,比如难以确定暴雨规模,无法保证安全时,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有必要采取熔断措施,关闭道路、桥梁、隧道甚至飞机、高铁等,以避免交通工具、人员涉险。同时也要有容错机制,“宁可十防九空”,以免万一。预警信息的发布要借助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网络服务提供者、电信运营商的力量,及时准确地对社会广而告之。同时,道路沿线政府要预置力量和资源,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准备开展协同救援、做好滞留司乘人员和旅客的安置。

当然,预警信息的发布决策要求高,需要在果断与审慎之间取得平衡,应同时避免响应不足和响应过度。比如,意大利萨勒诺大学团队就成功研制了气候变化下铁路沿线滑坡预警系统。根据既往数据,建立模型,并不断根据实时情况进行修正,以作出更准确的决策。科学研判、精准预警、适度响应,应该成为应急管理者追求的目标。

加强风险防范,近期有成功案例

《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十五条规定,所有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定期开展危险源辨识评估,制定安全防范措施;定期检查本单位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设计要体现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理念,将自然灾害抗毁能力纳入考量范围,提升其韧性。养护、管理部门要定期对道路、桥涵、隧道进行体检,加强风险巡查,在汛期要加密巡查,及时排查、治理隐患,包括自然灾害的隐患。比如,巡查道桥,不能只看道桥本身,周边的环境绝不能忽略。要从灾害综合防治的思路去系统考虑。

道路交通运输管理和设施养护部门应针对极端天气事件,制定具有实操性、实效性的应急预案,并加强与相关预案的衔接。这是因为,极端天气引发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事件需要多部门、多主体、跨地区、跨层级的合作。

8月8日晚上19时39分许,贵州三穗县一桥梁出现自然垮塌,无人员伤亡,就是一起成功的应对案例。当地在今年6月“60年一遇”的洪峰过后,多部门联动进行监测、巡查。于8月7日用“人防+技防+群防”的方式“放哨”发现该桥出现裂缝,立即进行物理封控隔离,设立明显标识标牌,禁止行人、车辆通行。

此外,运营车辆或私家车主应配备必要的应急包和逃生装备,这可以加大生存的几率。法律也规定了,公共交通工具的经营单位或者管理单位应当制定具体应急预案,为交通工具配备报警装置和必要的应急救援设备、设施。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储备基本的应急自救物资和生活必需品。

加强全社会动员,自救互救十分重要

从今年发生的几起事件来看,极端天气引发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事件多发生在远离城市的偏僻地区或者夜间,公众自救互救十分重要。在过往事件中,无论是路上的司机还是附近居住的居民,不少人第一时间喊停车辆、投入救援,以及负责提供后勤保障服务等,为整个救援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社会动员在横向到边的同时,纵向要到底。

因而,《突发事件应对法》对强化基层基础和力量重点着墨,比如“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明确专门工作力量,负责突发事件应对有关工作。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依法协助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突发事件发生地的个人应当依法服从人民政府、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所属单位的指挥和安排,配合人民政府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积极参加应急救援工作,协助维护社会秩序”。

事实证明,基层基础最为关键,是社会动员的末梢,也是前沿。因为基层可以在第一时间感知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风险隐患,第一时间发现事件的发生,也能第一时间就近就便开展救援。

(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媒体立场)

编辑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