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丨从“彩礼贷”到“三胎贷”,熟悉的配方奇葩的味道

时间 • 2025-11-09 19:51:33
银行
消费
贷款

“奇葩贷”消费的只是公众的一些焦虑情绪

“一胎最高(贷款)10万元,二胎最高20万元,三胎最高30万元。”近日,网络上流传一张关于中国银行江西省分行“生育消费贷”的宣传海报。此举被网友称为,是根据三孩生育政策而量身打造。

↑图据澎湃新闻。

4日,中国银行江西分行官方微信发布情况说明称:一、“生育消费贷”有关信息是内部评估信息。二、银行关注特定客户群体金融服务需求,尚在进行研究评估。三、银行新产品推出有严格的审批流程,目前尚处在方案评议阶段。就目前评估看,现有消费贷款产品能够覆盖相应需求,暂无此类产品推出计划。

事实上,“生育消费贷”刚一露面,立刻引起了网友的围观。有网友吐槽:“能生养三胎的,还差这30万吗?”还有网友戏称:“如果还不起,是不是孩子归银行了?”

这样的“生育消费贷”矛盾之处在于,“不差钱”的人可能并不需要这种贷款,而“差钱”的人则可能因为这种贷款更加艰难——相比起“生孩子”,“养孩子”的成本显然更大,连“生孩子”都需要贷款的人,如何一边“养孩子”,一边偿还贷款?

近年来,“奇葩贷”屡见不鲜,一些金融机构不约而同将目光盯在了婚丧嫁娶等人生大事上。今年3月,一张“九江银行彩礼贷”的宣传图在网上热传,招来一片口诛笔伐。几乎与此同时,昆明一陵园与云南西山北银村镇银行联合推出“墓地贷”,更是在火上浇了一勺热油。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在国新办4月1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个别银行打着所谓金融创新的旗号,挑战社会痛点,引导居民过度负债,触及社会公序良俗的底线。通过制造噱头的方式来宣传获客,反映出部分中小银行自身服务能力的不足,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而“彩礼贷”殷鉴不远,“三胎贷”又拍马赶上。看来,“彩礼贷”无疾而终的经历,并没有让“三胎贷”吸取足够的教训。不仅于此,“彩礼贷”与“三胎贷”的套路也如出一辙。“彩礼贷”遭受口诛笔伐的时候,九江银行表示海报仅限于宣传,不会真的推出类似贷款。类似的解释,再次出现在中国银行江西分行关于“三胎贷”的解释中。据媒体报道,中国银行江西省分行办公室负责人介绍,目前来说,“生育消费贷”还不是面向公共推出的产品,也没有营业网点去宣传,所谓网络海报也不是网点推出的纸质版本。

问题是,如果并不打算推出此类产品,煞费苦心制作海报所为何来?

无论“彩礼贷”还是“三胎贷”,本质上都是一种消费贷。打着各类名号发放的消费贷,额度越大,风险越高——贷款如山倒,还贷如抽丝,过度消费主来高负债,不仅可能大大影响今后的生活质量,而且严重削弱了个人的风险承受力。量入为出是基本的生活常识,“奇葩贷”消费的则是公众的一些焦虑情绪。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金融产品,总是不失时机地撩拨社会痛点,一定程度上渲染了紧张焦虑的社会情绪。其中原因,也许正是噱头宣传旨在获客,根源则在于“自身服务能力不足”。

不难预料,“三胎贷”很快就将像各种“奇葩贷”一样无疾而终,但生育焦虑在一定程度还会存在。对于普通人来说,“生得起”“养得起”是最迫切的需求。旨在噱头营销的“奇葩贷”显然是靠不住的,持续提高经济收入、逐步完善配套政策,才是化解焦虑的关键所在。从这个意义上看,应该尽早完善配套让政策落地生效,才能杜绝奇葩的营销噱头。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赵志疆

编辑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