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丨南京驾车伤人案,不能让一些臆测和情绪“碾压”真相和价值判断

时间 • 2025-11-11 10:14:46
受害者
事件

恶行就是恶行,暴行就是暴行

5月30日凌晨,南京市公安局发布警情通报:5月29日21时45分许,南京110接群众报警称,秦淮区金銮巷,一嫌疑男子驾车撞人并持刀捅人。目前,犯罪嫌疑人吉某某已被抓获。经初步调查,犯罪嫌疑人因感情纠纷行凶,犯罪嫌疑人、其前妻,以及其他6名受伤群众已送医治疗,暂无生命危险。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这是一起触目惊心的恶性案件。在繁华的商业区,犯罪嫌疑人公然在闹市行凶,他不仅碾轧前妻,而且还开车冲向无辜市民,甚至持刀捅伤一位见义勇为的市民。总体上,舆论对这样的暴行持一边倒的声讨,但也不能忽视网上的一些言论——惨案发生后,相关视频和图片在网上流传,“出轨”之说一度甚嚣尘上,使悲剧蒙上了一层“桃色”魅影。

从惨案发生到警方第一次发布警情通报,中间只有短短几个小时,即使如此,也足以使捕风捉影、无中生有的八卦猜测跑遍社交网络,卷起一阵混淆视听的舆论飓风。一些无聊的猜测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就连见义勇为的热心市民,也一度被冠以污名化的身份。虽然警方通报已足够迅速,但仍不足以赶上八卦信息传播的速度。喧嚣之中,惨案的悲剧意义被解构,这样的“次生灾害”,无论对于当事人还是旁观者,都是一种伤害。

一些悲剧事件发生后,总有人按捺不住“先声夺人”的冲动。而在事件原因尚未查明之前,受害者往往更容易成为众矢之的。相比起躲在暗处的行凶者,受害者往往暴露在明处,因而总有人试图从受害者身上分析出蛛丝马迹,习惯用“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来打量受害者,甚至不惜冠以污名化的猜测。问题是,这种主观臆断非但不足以还原真相,反而将“无缘无故的爱”错投在行凶者身上——对受害者的污名化的猜测,本身就是对行凶者无底线的辩护。

无论行凶者与受害者之间有什么样的感情纠葛,行凶者开车碾轧、撞人的行为,都是一种无法饶恕的暴行。对于此次悲剧,真正值得反思的是如此偏执的人格是如何养成的,而不是将莫须有的猜测扣在受害者乃至围观者的头上。

值得一提的是,悲剧发生后,也有网友得出“还是单身好”的结论,着实令人摸不着头脑——在个别“恐婚族”眼中,任何感情纠纷都可以成为“恐婚”的理由,面对悲剧事件对号入座,看似自怨自艾,实则是在制造另一种恐慌。

移动互联网时代,悲剧事件总是格外引人关注,也因此容易成为巨大的“流量池”。公众关注于此,最迫切的需要是了解真相,而不是被无端猜测消费情绪。坦白说,南京的相关部门和市民,在应对此次事件已做得足够好,不仅有挺身而出的市民,而且有见义勇为的勇士,警方通报也非常及时。尽管如此,仍未阻止八卦谣言的快速蔓延。由此带来的反思是,严重碎片化的网络信息,往往使人难以作出准确判断。面对热点事件,有人很容易代入个人情绪去参与讨论,而忽略了对真相的追问和思考。

如何不被人消费情绪,无疑是衡量网民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面对热点新闻事件,不妨少一些“先声夺人”的冲动,多等一等气喘吁吁的真相吧。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赵志疆

编辑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