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观察|社区美空间,如何改写“市井”命运?
今年五一,上海最热门的景点,武康路的“蝴蝶结阳台”必须有姓名。
不仅整条马路挤满了拍照的游客,网络上,“奶奶今天出来了,好慈祥”的一条视频,就获得近万条的评论和6.4万个点赞。
在业内,这类模式被称作“社区旅游”。此前,尽管武康路因各种极具特色的洋房建筑,以及成荫的梧桐路道早已成为网红,但很少有人意识到,本地人的生活场所也能与旅游产生如此紧密的联系。
▲上海“蝴蝶结阳台”图源视觉中国
上海并非唯一发展社区旅游的城市。几年前,被赵雷“唱红”的成都玉林也是如此。成都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社区美空间,年内计划建成91个市级示范点位,并提出要求擦亮社区美空间品牌,彰显天府文化之魅、城市生活之美。
十四五开局,一东一西,两座城市均将“人”的感受作为城市发展标尺。那么,“社区美空间”将带来什么机遇,如何重新定义“社区旅游”?
社区旅游
不仅要造“场景”,更要造好“场景”
最近几年,在网上搜索上海必打卡的地方,武康路、思南路、衡山路均在其列。三条路沿途都是老上海的建筑,比如武康路被誉为是“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的名人路,而思南路曾是法租界的一条马路,仅仅从两侧建筑就能寻回些老上海的时光。
和传统景区不同,成为“网红”后,三条路的建筑大多依旧有人居住,颇有一番历史与烟火并重的情调。去年,徐汇区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将推动品质提升与精细治理双轮驱动、双向赋能,努力打造全球城市历史风貌保护和活化的衡复样本。
很多人前来打卡的原因,也正应了80多年前,萧伯纳对武康路的赞美:“走进这里,不会写诗的人想写诗,不会画画的人想画画,不会唱歌的人想唱歌,感觉美妙极了。”
与武康路不同,成都的玉林路还在做自己的“品牌”。
比如,玉林四巷就成功打造了一个“爱转角”文创街区——依托玉林四巷六号的老旧房屋进行更新改造,按照现有建筑造型,与周边环境结合,做到既有其风格的独特性,同时又能完美地融入到整个生活街区之中。
▲玉林四巷“爱转角”文创街区
此外,这里还引入成都盖碗茶、成都故事、成都文创等近10个“小而美”“小而精”的沉浸式社区商业新消费场景和新人文体验场景。如今的街区,是一个新型社区文化综合体,成为文创与小店经济共融的新型社区消费场景。
仲量联行华西区战略顾问部资深董事邹丽娟表示,与其他旅游形式相比,社区旅游最鲜明的特点是将社区的概念引入到旅游活动中,其中,场景的打造最为关键。社区中的旧建筑和旧物件,并非是社区生态旅游的主要景观,社区居民基本处于旅游活动的主体地位。“它需要场景来展示社区文化,向旅游者提供了一种参与式、探索式的旅游实践形式”。
近年来,成都启动“八街九坊十景”,其本质是旧城改造,但从规划之处就以场景的逻辑,串联了城市各个大街小巷,既对历史文化进行了保护和传承,也滋生了更多社区旅游的新场景。
▲八街九坊十景——寻香道夜晚光彩
考虑到旅游的连贯性,社区场景的打造必然对整体设计、旅游动线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成都提出,要积极策划社区博览会,大力发展社区旅游,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稳步推进“中优”区域开发设计,持续营造多样化、本土化社区新场景。
这也意味着,在新一轮社区旅游中,不仅要造“场景”,更要造好“场景”。
“共生”的平衡
为街区改造的逻辑提供了新思路
事实上,随着越来越多游客扎堆打卡、过多关注已经影响到本地居民日常生活。不久前,住在上海武康路顶楼的“蝴蝶结奶奶”被家人接走,阳台上的蝴蝶结也最终被人摘下。
网上掀起了人们对游客与居民边界的激烈讨论。这也是社区旅游当前面临的最大痛点。
专业刊物《商》曾刊文指出,社区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方式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其对旅游目的地居民在旅游活动中的地位进行了重新定位,这一全新的定位,将旅游活动中的社区居民地位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社区生态旅游活动中,社区居民基本处于旅游活动的主体地位,其对社区文化的展示是社区生态旅游活动的主要“景观”。
换句话说,厘清居民和旅游之间的关系,寻找“共生”的平衡之道,将是社区旅游发展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邹丽娟对此深有感触,此前,她和团队曾参与了成都多个旧城改造项目,在她看来,社区生态旅游活动作为一个系统性的活动,需要当地政府、旅游企业和社区居民的通力合作才能保证其运作效益。
“所以社区生态旅游活动中,完善的制度建设必不可少,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科学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邹丽娟表示,社区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活动形式,其运行中必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对于这些经济效益的科学、合理分配,是保证社区生态旅游活动发展可持续的关键。
近期,成都提出要探索建立文旅运营公司,对优质资源进行整合和综合利用,持续提升天府文化的引领力和影响力。
在成都奎星楼街,明堂创意工作区和当地居民的相处就颇有些“共生”之道。这里不仅吸引了大量市民、游客打卡,当地居民也表示,他们接受和享受这样的生活场景。
▲明堂创意工作区A区
明堂创始人于侃最认同的是,市井民居中大有“明堂”的道理。在他看来,过去这里只是一条籍籍无名的小街道,有一半铺面都是麻将馆和茶馆,低层次的市井生活氛围很浓,而如今街道的气质发生了很大改变,从店铺装修到经营模式,文化气息变得更加浓厚,“每年举办超过300场的活动,大量的文创工作者在这里聚集,往来人员构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现实点来说,明堂所在的这条街道,老百姓的房子都增值了许多,商铺租金也翻了好几番。”于侃表示,更重要的是,街道与居民的关系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改变。
▲成都奎星楼街
“共生”也为街区改造的逻辑提供了新的思路:不仅是本地人日常生活的地方,同时,也作为彰显城市气质和价值理念的窗口,成为市民游客了解城市、融入城市的载体。
红星新闻记者邹悦
编辑母晓岚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