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丨小学生遭霸凌“衣服里放鞭炮”,处置不能只搞“接件制”
霸凌发生后,如果处理方式还是处罚、道歉、赔钱这“老三样”,对于霸凌事件的制止,恐怕作用有限。
11月12日,又一段校园霸凌的视频被传到了网上。地点在广西柳州。视频中,一身穿校服的男生跪在地上,被一群男生用脚猛踹并给衣兜放鞭炮,被欺凌的男生无助地哭喊。事后有报道称,当天晚上校长就带着打人的学生的家长去到了被打学生家里,道歉赔钱。
↑打人者将鞭炮点燃放进被打男孩的口袋漩涡视频截图
整个场景即使放到20年前,也毫无违和感。同样的事情,不过是用短视频和网络重播了一遍。
笔者的老家在一个滨江小城,码头文化或多或少还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和个性。在小学时,我所在的校园里有三个比较典型的小霸王:一个是“家族世袭型”,家里人有“混社会”的传统,他本人虽然个头不高,却总能借助外部势力雄霸一方;一个是“后天养成型”,因为父母离异等原因,找到了霸凌这个宣泄口;一个是“精神狂躁型”,这个比较特殊,很早就辍学,但一直在校园的后操场活动,还曾用小斧头砍伤了一个同龄人……霸凌者的背后都是具体的个人、具体的环境、具体的动机,但很少有老师或管理者去分析他们。
回到这段视频,校方也不是撒手不管。知情者透露,“当天晚上校长就带着打人者的家长去被打者家里赔钱”。但如果霸凌发生后,处理方式只是处罚、道歉、赔钱这“老三样”,对于霸凌事件的制止,恐怕作用有限。事后的具体分析和涉事学生的教育管理,极为重要,这也考验着家长、学校的处置能力。事实上,就在这起打人事件发生后不久,这几个学生又去打了其他人。
大人们在成长为大人后,有时心也变得很大,习惯用成年人的思维去观察和思考这些小学生。在移动互联时代成长的一代人,远比在闭路电视前成长的老一代人获取的信息量更大、信息种类更多、心智的成熟度也更高。遇到小孩子霸凌,大人们或许不以为意地感慨“这些小屁孩懂个啥”,但事实上一些准备“出道”的小学生或许正讨论着最低刑责年龄,并据此确定暴力的程度。因而,在面对这些霸凌事件时,不能只是简单的“接件制”,采用“标准化”流程进行处理、办结,而是应该“较真”地将施暴的每一个细节放大,进行系统的“施治”。
霸凌一般遵循着丛林法则,打破这一法则,需要教育更需要法律。我们需要《放牛班的春天》中马修老师那样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育者,但我们也需要对现有法律有所使用,《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甚至《民法通则》《刑法》都有保护未成年人的条款,这就是最好的依凭。对这些“小霸王”使用法律,可能有不少人觉得小题大做,但要明白,法条的兑现,既是对他人的保护,也是对小霸王们的保护。
“积行成习,积习成性”,校园霸凌或许不会因为一次处罚就“回头是岸”,但理应让教育的归教育,让法律的归法律,它既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多方参与,也需要定制策略、长期观测来实现矫正目的。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行远
编辑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