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七普”评论④丨“家庭户均人口跌破3”,三口之家因何不再?
家庭规模小型化和家庭离散化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家庭功能,这对家庭抚育和养老功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昨天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七普”)数据显示,全国共有家庭户49416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2928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2人,比2010年的3.10人减少0.48人。这意味着,家庭户平均人口跌破3。
针对这组数据,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发布会上指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受我国人口流动日趋频繁和住房条件改善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除了人口流动和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因素外,生育子女数的减少、离婚率的上升、高房价下住房面积受限等都是引起家庭规模小型化的主要因素。
笔者认为,与家庭规模小型化相伴随的家庭离散化状态更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未成年子女与父母分离的不完整家庭的存在需要引起注意,这对家庭抚育功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人口流动和离婚率的上升是家庭规模离散化的关键因素。“七普”数据显示,当前流动人口为37582万人,比2010年增长了69.73%。接近4亿规模的流动,背后是大规模的离散化家庭。尽管当前人口流动家庭化趋势不断增强,但仍旧有大量家庭考虑到子女随迁带来的经济压力、子女入学困难等问题,将子女留在老家与父母分离居住。这种问题带来的不仅仅是普查显示的家庭规模小型化,更多的是背后的离散化模式。
离婚率的快速上升,导致单亲家庭等新型家庭规模变多,不仅带来家庭规模小型化也是家庭离散化的主要因素。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03年起我国离婚率逐年上升,一个家庭拆分带来两个家庭,规模变化、居住离散。更需要注意的是,不论是流动引起的子女与父母分离,还是父母离婚引起的子女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这些状态都不利于子女的教育和成长,这种离散化状态也不利于家庭发挥抚育功能。
家庭小型化与离散化趋势,也弱化了家庭的养老功能。老年人口规模及占比的上升也是“七普”数据备受关注的内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比2010年提高了4.63个百分点,而且未来养老压力更大。住房制度改革、生活方式和居住模式的变化等,为子女组建新家庭后独自居住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但离散居住也弱化了家庭对老年人的照料,尤其是大城市高房价压力下很多住房面积小,不方便与老人同住,这也进一步限制了家庭发挥养老功能。同时,这对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提出了更大的需求。
家庭规模小型化与离散化对消费市场也带来了影响。一方面,增加了以家庭为单位消耗的耐用品的需求,但也对这些耐用消费品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正如目前市场上所见的迷你电饭煲、迷你烧水壶甚至迷你小冰箱等。另一方面,消耗型日用品的分装要求也更高,与传统实惠型家庭装不同的是,小型家庭更希望小型化生活用品,例如一人食、小份装面粉、小剂量调味品等。此外,房地产市场也需要考虑小家庭户型的规划。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目前家庭在子女抚育和养老照料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家庭规模小型化和家庭离散化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家庭功能,也对消费市场带来了明显的影响,这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
作者杨胜慧(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编辑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