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特别报道|三年十地,那些我们曾走过的路
“作为一名记者,是幸福的。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采访对象,可以比普通人更深入地思考。”——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于遵素
↑2020年在得荣县中藏药材基地采访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也是我第三次赴甘孜州、阿坝州深入采访成都对口支援甘孜州、阿坝州区县脱贫攻坚工作队。两次,都是采访小组中唯一的女队员。
2017年的甘孜州康定市、道孚县、丹巴县,阿坝州小金县,2019年的阿坝州九寨沟县、黑水县、松潘县,一直到2020年的甘孜州得荣县、巴塘县和理塘县。每次一周时间,辗转三四地,行程数百公里,翻越海拔6000多米的高山,也曾因路遇塌方,临时更换交通方式,在高原峡谷的河流中,乘坐冲锋艇前往下一个目的地。
每次说起要去甘孜州、阿坝州出差,别人都会羡慕,“这不等同于公费旅游嘛!”是啊,甘孜州、阿坝州的高原风貌令人向往:蓝天白云,雪山,和漂亮的格桑花。但甘孜州、阿坝州幅员广阔,区县之间的距离,常常有上百公里曲折山路,且多需要翻越海拔6000米的高山,甚至在同一个区县的不同采访点位,往返也需要六七个小时。
高海拔带来的副作用是,头痛欲裂的高原反应,缺氧下睡觉的无数次醒来,不习惯当地饮食而嘴里长满溃疡,张嘴说话会痛得“咬牙切齿”……无论怎么样,第二天,仍然要定好闹钟,按时起床,早早出发前往下一个采访地点。
↑2019年,在黑水县慈坝乡采访
3年,3次,对同一事件的持续关注,前后对比变化,从“游客”思维演变成深度思考。还记得,2017年的采访,我们的关注重点,是如何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生活卫生环境,解决“两不愁三保障”,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等基本生活问题,种养殖产业发展如何帮扶贫困户增收脱困;2020年,我们已经惊喜地看到,在海拔4000多米的理塘县,农业现代化机械设备的投用,土生土长的本土企业已经有了源源不断的“造血”能力,借力318国道最美川藏线,刚刚脱贫的贫困户摇身变成了美丽民宿的“房东”……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今年的采访工作告一段落,但我常常会想起,对口支援道孚县人民医院的医生舒娟,看到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缺少先进的诊疗技术,主动辞职、携家带口“落户”道孚。还有那个对口支援九寨沟县的28岁女硕士研究生、驻村工作队员毛文涛,真正和当地村民打成一片,甚至主动以后辈之礼,操持了一位孤寡老人的身后事。还有很多人、很多事……
很多时候,作为一名记者,是幸福的。因为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采访对象,可以比普通人更深入地思考。
红星新闻记者于遵素
编辑于曼歌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