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上海3家医院急诊与重症!这类人群重症偏多,提醒:切莫怕人多就在家熬着……
昨天(1月3日)
2023年的第一个工作日
但对于白衣“战士”而言
在这个特殊的冬天
他们从未放弃拼搏
仁济医院:挑战远未结束
预防转重症比救治更重要
测血氧饱和度、查看CT片、查看病人身体情况、叮嘱患者家属注意事项……一早上下来,仁济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刘黎的脚步就没停过。“我们原有63张床位,近期又新增了13张。”
刘黎告诉记者,他们每时每刻都在和时间斗争。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位94岁的老先生,到院时血氧饱和度只有75,家中虽然有制氧仪,但效果不明显。“我们把氧流量开到最大,通过使用平喘药物和氧疗,经过4天治疗后,他的血氧已经慢慢恢复到95。”
与急诊病房相隔不远的急诊监护室内,亦是一片忙碌景象。急诊科副主任徐欣晖负责急诊监护室工作,“相比仰卧位平躺,重力都压在肺上,俯卧位可以更好地改善肺通气,而每为一位患者做俯卧位通气,往往需要四五名医护共同完成。”他说,“监护室内共有15张床,每天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还有部分患者在排队等待床位。
重症医学科主任皋源的手机始终响个不停。ICU里,重症肺炎患者占去一半,还有四分之一为感染后合并基础疾病恶化的患者。元旦假期里,包括研究生、轮转医生及科室医护在内的180余人几乎全部上岗。
在谈及近日收治的重症患者特点时,皋源介绍,以高龄、男性为主。
皋源坦言,“我们心痛地发现,不少患者到院时已经错过最佳时机,切莫因为急诊人多就想在家熬一熬,预防轻症转重症比救治更重要。”
中山医院:工作这些年
这次硬仗是最辛苦的
中山医院内,急诊每天就诊量高达近2000人,救护车辆单日接诊170余辆,两项数据都是成倍增加。
“工作这么多年,这次是最艰苦的,但我们有信心打赢这场仗!”急诊科护士张晶说,“许多小伙伴轻伤不下火线,休息一两天后立刻回来上班。因为这里等待着许多需要我们全身心救治的生命。”
急诊科总值班陈东旭医生介绍,最多的时候,近15辆救护车接二连三地送来病人。面临巨大挑战,只有咬紧牙关迎难而上,确保在第一时间问诊、分诊患者,让整个救治流程衔接通畅,患者才能得到及时救治。
急诊办公室里,桌上是一份份早已放凉了的饭菜。他们都心知肚明,只要一上岗就滴水不沾,一个班头工作下来都是“不吃不喝”的,直到交班时,才能真正放松下来,吃一口冷掉的饭菜。
东方医院:
护工一天要走45000多步
1月3日上午,记者跟随急诊内科年轻医生刘显东,穿梭在东方医院北院的急诊间。这里日均接诊950人次,“120”救护车80至100车次,是平常的3倍。
刘显东忙得不可开交,“上班的时候特别亢奋,手心冒汗,不觉得累。下班就会感到筋疲力尽。”前段时间,急诊科在岗医护每天工作13至14小时,近期院方从其他科室调拨了161人次支援急诊,医护日均工作时长下降为9至10小时。护工也非常辛苦,刘显东感慨:“我们的护工一天能走45000多步,我简直无法想象。”
与死神赛跑的急诊医护,挽回了许多生命。刘显东举例,一位41岁的男性病人,输液时出汗、呼吸困难,医生立即发现异常,将他送进抢救室上了呼吸机,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十天后肺部炎症消散,预后良好。
东方医院北院重症监护床位有97张床位,全部可用来收治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其中呼吸ICU有23张床位,已收满,冠心病监护病房(CCU)和心脏外科ICU也收治了新冠病毒感染患者。重症医学科主任马少林介绍,近期综合ICU里一半以上是新冠病毒感染病人,“不过到目前为止,我们ICU还没有病人因新冠病毒感染而死亡。”
为应对重症高峰,东方医院北院已成立“亚ICU”,由重症医学科专家指导,抽调不同科室的医护前来支援,并紧急采购大量仪器。
特殊时期
医护人员始终坚守在一线
他们也是凡人之躯
却为守护人们的健康
咬牙坚持、奋勇拼搏
希望他们
都能够保重身体、健健康康!
来源|上观新闻(作者:黄杨子顾泳侍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