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如何实现“双碳”目标?院士:建议设立绿色示范区

时间 • 2025-11-05 00:22:50
能源
发展
青白
绿色
再生资源

9月2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行暨碳中和成都大会将在成都市青白江区召开。

9月23日下午的青白江区高质量发展咨询座谈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及专家与政府及企业代表就如何进一步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展开交流。会上有院士表示,快速增长的人口和机动车保有量为成都的大气污染治理带来挑战,进一步控制大气污染物需要抓住机动车排放这一关键点。

机动车污染成为大气污染治理关键点

物流行业污染物管控需要补齐短板

《成都市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攻坚加快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工作方案(2021-2025年)》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全力构建绿色低碳的新能源交通服务保障体系,提升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比重,加快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站(桩)建设,提升新能源汽车充电保障能力。

“成都没有限制机动车上牌是增速较快的重要原因,从总体情况来看,大气中的一次排放污染物总量有所降低,但在大气当中发生反应生成的二次污染物浓度还比较高,包括PM2.5和臭氧。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需要城市在交通运输领域做出更大改变。”中国工程院院士,大气污染防治专家郝吉明提到,当前需要城市向公共交通发展,机动车向新能源方向发展,新能源汽车既是一个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也是解决空气污染的重要途径。

郝吉明认为,四川有良好的自然条件,还需要在人才引进上下功夫,特别是理解氮氧化物治理的环保人才。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不仅意味着“做减法”,即降低能耗、减少污染,还要追求“加法效应”“乘法效应”,通过“绿色技术+”实现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多重提升。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大气污染防治专家贺克斌也认为,从对氮氧化物污染源头的把控来看,交通运输业是治理的重要部分。“成都对物流行业货车的环保管控与全国先进水平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北京、珠三角对大货车及油品的管控还有差距,目前我们已经有了绿色管控体系,接下来要做的是让更多企业通过自身改进达到更高的排放标准。另外我们需要对工业园区进行电子管控,在发生污染后尽快锁定排污企业,同时还可以联动周边地区进行大气污染的共同控制。”

▲一名公交车驾驶员拿着新能源汽车专用号牌资料图

发挥大数据、新基建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建议设立高质量发展绿色示范区

今年5月,成都青白江区明确提出要抢抓碳中和发展契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以青白江先进材料产业功能区为主体,加快建设全国碳中和产业发展先行区。座谈会上,青白江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提到,青白江区正重点发力先进材料、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型产业,希望各位专家建言献策。

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工程学家侯立安建议,青白江区还可以再加大开放力度,加快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色生活方式的转变,同时在建筑行业向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方向发展。“在高质量发展同时,强化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这个是老工业区他们做的经验,垃圾分类处理、厕所革命等都是绿色生活方式的体现,现在正在经历第四次工业革命,新一轮的大数据、新基建在我们的产业发展和智能制造中应该发挥更多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潘德炉认为,青白江区有丰富的工业基础,可以设立绿色生活与绿色制造相结合的示范区,示范区可以与高校合作,培养更多高级人才,投入到青白江正在着重发展的高性能复合材料行业中去,同时,示范区还可以利用已有的工业资源,尽可能完善全产业链,通过生产高附加值的复合材料,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事实上,青白江区已经有企业尝试建立再生资源处置平台,推动工业企业全品类资源回收再生。

“公司着力打造的大宗物资领域专业的再生资源处置平台——积微循环可以提供废钢铁、有色金属、闲废材料、闲废设备、危险废物、报废资产、固体废物等再生资源的处置服务,基本覆盖了工业企业全品类再生资源。”座谈会后,成都积微物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小强介绍,通过在“固废处置”“再生资源增值”等方面不断创新突破,把再生资源“蛋糕”不断做大做强,助力碳减排,早日实现“碳中和”目标。

红星新闻记者叶燕王培哲

编辑官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