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快评|上半年居民收入榜公布,这些问题待解……
国家统计局刚刚出炉的31个省份2021年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显示,上海、北京、浙江等三省市位居前三甲。
说实话,看到这个刚刚出炉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榜,首先的感受是欣慰,毕竟在疫情发生之后的第二年上半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处于大幅增长态势。数据显示,全国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7642元,同比名义增长12.6%。即便是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居民可支配收入依然处于增长水平,能够跑赢通货膨胀率,说明我国居民实际生活水平尽管受疫情影响,却却依然不断提高。
从大的环境看,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来之不易,是因为面对疫情,党和政府采取了非常有效的应对措施,使全国疫情能够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控制的结果。尤其是企业复工复产措施,非常精准到位,比如减免税收、延长贷款期限、降低贷款利率、银行减费让利等各项金融政策,对疫情期间我国各类企业恢复生产经营、激发经营活力、提供经营盈利能力,营造了有利的环境,使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实体企业经营负担大大减轻,为我国社会就业扩大、民众收入增加以及中国经济稳步增长注入了无限动能。
这是值得令我国民众骄傲地地方,但同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榜也折射出令人忧虑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化解,对中国经济增长、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均衡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将带来不利影响。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地区差距相当大,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此次国家统计公布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榜可看出,上海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第一,高达40357元;而排名靠后的西藏、青海、甘肃、贵州、新疆等西部省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0000元左右,差距高达4倍之多;与中部地区的湖南、湖北、江西等省份的差距也在3倍以上。
收入差距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低——尤其是工业企业不发达具有密切关系。这种差距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未来地区经济发展的马太效应将更加突出。就是说我国西北、东北、西南等地区,未来可能无法留住有才华有能力的年轻人,这些地区的人才、资金以及其他资源可能将不断流向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东南沿海的城市将会更加“人满为患”。从经济发展的安全角度看,适当的分散、均衡的发展不是坏事。
居民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很大,不利于拉动我国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既包括现金收入,也包括实物收入。由于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较大,那么居民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必然很大,也就是说上海居民与西部、中部、东北等省份居民的收入差距天壤之别。
居民可支配收入决定居民可消费的能力,由于我国地区之间、居民个人之间的可支配收入差距较大,使得消费能力差距也较大。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1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471元,名义增长18.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4%;而上海上半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3644元,为全国最高,这个数据是全国人均消费的近2.2倍,是西北、东北、西南以及中部地区人均消费支出的3至4倍。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过大,容易加剧居民消费的怪现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的地区,可能消费基本满足,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潜能难以得到更大、更多的释放;而人均可支配收入低的地区可能消费不足,但由于居民囊中羞涩,想消费也没有经济能力消费,很难拉动内需消费的增长,会强化我国消费的固化状态或僵滞状态,或导致全国消费活力不足,影响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三驾车。
对此,针对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现状,政府应该在产业经济布局上有所调整。尤其是在经济资源投入方面,向经济欠发达、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的适当倾斜,以带动落后地区经济增长,带动这些地区居民收入增长,从而缩小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最终提高全民的消费支出能力,为内需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莫开伟(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责编任志江编辑陶玥阳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