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游泳并不代表会施救!夏季溺水事故高发 一旦遇险要注意以下几点
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四川省汛期气候状况总体为一般到偏差,涝重于旱,暴雨天气过程多,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目前,四川各级应急管理部门正开展“拉网式”“地毯式”大排查,尽最大努力把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阶段。
由于夏季里气温逐渐升高,不少市民会选择游泳解暑,溺水事件因此会比较高发。那么,溺水时应该怎么办?施救时该注意些什么?红星新闻记者通过四川省应急管理厅了解到了一些相关知识和注意要点。
↑救援现场
提醒①
夏季溺水事故高发
一旦遇险注意“仰漂”最节省体力
6月27日19时38分,邛崃市消防救援大队接到报警称:位于邛崃市文君街道南河的老南桥处,一名群众被困河中央。接到报警后,消防救援人员立即赶赴事发地展开救援。
10分钟后,消防救援人员到达现场,通过查看和询问知情人员了解到,该群众因贪凉下河游泳,遇暗流导致脚被卡在河道石缝。做好保护措施后,消防救援人员迅速开展营救,经过30余分钟的紧张救援,成功将被困群众救出,并移交现场医护人员。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夏季到来,溺水事故进入高发期,尤其是儿童溺水事故最易发生。近期,已发生多起溺水事故。
很多人认为,只要自己会游泳,下水就很安全,其实并非如此。户外既没有安全设施也无法预估河流水速及深度等,一旦体力不支,就容易发生危险。那么,发生溺水时,什么姿势最节省体力或能延长等待救援的时间呢?
红星新闻记者从四川省应急管理厅了解到,通过实验,在直径1.6米、高1米的水桶中分别摆出“踩水”与“仰漂”的姿势,结果表明,人在“踩水”时至少需要50N(相当于10来斤)的力来保证脸露出水面正常呼吸,而“仰漂”的姿势只需要15N(相当于3斤左右)的力,因此溺水时保持“仰漂”的姿势最节省体力。
提醒②
施救时要判断好情况
水中危险包括吸力和失温
专业水域救援人员表示,在水中不断“踩水”并且双手举起,身体露出水面的部分越多,表示下水施救的能力越强。而会游泳人只能勉强保证头露出水面,这表示不太具备下水救人的能力,若不具备下水救人能力却下水救人,很可能发生“双溺”的悲剧。
水中还有哪些危险?一是吸力危险。模拟实验显示“穿着救生衣的人”被宽22cm、高25cm、深75cm的洞穴吸住时,想要挣脱,至少需要16公斤的力,如果力气小一点,根本无法脱身。二是失温危险。通过实验显示,人入水前的体表温度为35℃,在水中半分钟后,出来就只有30℃了,失温速度非常快。
从今年5月起,四川正式进入汛期。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四川省汛期气候状况总体为一般到偏差,涝重于旱,暴雨天气过程多,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已经聚焦极端暴雨天气下可能出现的防洪排涝薄弱环节,开展“拉网式”“地毯式”大排查,尽最大努力把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阶段。
暑期到来,家长们切记要带孩子去安全水域游泳,游泳时要时刻关注孩子的状态,若发生溺水,要想尽办法增加溺水者的生存时间,等待救援。
红星新闻记者戴佳佳图据消防
编辑于曼歌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