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结!128位居民组建“抗击疫情突击队”,66岁党员来了、坐着轮椅的大叔也来了……

时间 • 2025-11-22 00:53:51
社区
疫情
突击

这两天,在成都兴蓉社区街巷里,多了一群“红马甲”。有的,是在协助门卫把好大门安全关卡;有的,是在对院落公共空间进行卫生消杀;有的,是在协助社区做好临街商铺及路上行人的劝导工作。

这群“红马甲”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抗击疫情突击队”。

11月5日,成都高新区肖家河街道兴蓉社区的的居民们自发组建了一支128人的“抗击疫情突击队”,与社区“肩并肩”共同抗击疫情。这支队伍里,党员骨干占了一大半。

半天时间

128名党员居民集结组成“抗击疫情突击队”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11月5日上午,兴蓉社区居民联合发起成立“抗击疫情突击队”的建议。

“我们很有经验。”兴蓉南三巷片区联合党支部书记彭万里是突击队的牵头人,他告诉记者,此前疫情来袭,兴蓉社区就曾临时组建党员抗疫小分队,配合社区进行疫情防控工作。

组建突击队的消息是上午发出去的,短短半天时间,就有百余人报名参与。除院落党员和居民小组成员外,很多社区普通居民也积极参与进来。

当天晚上,根据兴蓉社区全区46个院子及十余条街巷分布情况,由128人组成的“抗击疫情突击队”按4个片区进行分组,并制定了人员值班表。根据值班表,4个片区的突击小组将在每天早上9:00~12:00、下午13:30~16:30、晚上19:00~21:00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各时间段的间隙时间,则由院落骨干顶上。第二天,突击小队就按部就班活跃在了大街小巷。

突击队的加入,形成了群防群控的工作阵线,大大减轻了社区的工作压力,也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强大的力量保障。

66岁党员见证难忘瞬间:

“只要大家团结一心,一定能战胜疫情”

立冬后第二天,蓉城迎来久违的太阳。8日上午7点,严平早早起床,收拾完毕,穿上红马甲,就跟着突击小队上街结伴巡查。

66岁的兴蓉南三巷片区联合党支部成员严平是突击队一员,退休前,她是一名普通工人。2012年,她在社区入党。

这两天里,身在一线的她见证了很多令人难忘的瞬间——

前两天,有位身患疾病的社区居民找到她,坚持要加入突击小队,后来就被派到院落门口协助做“戴口罩、亮码、测温”的劝导工作;立冬后成都气温骤降,突击小队撑着雨伞不分昼夜行走在寒风中;有个药铺熬了御寒的汤药免费分发给临街商铺,商家收到后一个劲儿地感谢……

前一晚,她将这些故事讲给家中的老母亲听,讲着讲着就哭了。“特殊时期,党员就应该起到带头模范作用。居民对我们工作也很‘扎起’,大家都想做点什么。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只要大家团结一心,一定能战胜疫情。”她说。

8日晚7点,夜幕低垂,白日暖阳的热气已退,气温骤降。彭万里和严平穿着红马甲,和突击小队成员结伴在街上巡查。每天,他们都将在夜晚绕着社区街巷巡查一圈,走完一圈,要花费近1个小时。

疫情防控下的成都,街上行人寥寥。昏黄的路灯下,他们的背影,像火一样照亮了黑夜。

轮椅上的“逆行者”:

“最困难的时候帮过我,现在换我来服务他们了”

最近几天,在兴蓉北街1号君和源小区居民群里,一位坐在轮椅上的疫情防控志愿者成了大家时常讨论的对象。大家说得最多的,是“谢谢你,让我们有了安全感。”

故事的主人公,是40岁的孙善永。

11月5日这天,在小区群里看到组建“抗击疫情突击队”的消息,当即,孙善永便以一名预备共产党员的身份第一时间加入其中。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坚守小区大门,对进入小区人员进行“戴口罩、亮码、测温”的劝导。如若发现黄码人员,还将立即收集信息上报社区,协助社区开展居家健康监测。面对没有佩戴口罩的行人,他还要进行温馨提示、耐心解释,劝说其做好自身防护。

一开始,也有人看他行动不便,担心他无法适应突击队任务。孙善永找出手机里保存的照片,最终说服了对方。

他手机里的照片拍摄于2020年第一轮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照片中的他依旧坐在轮椅上,正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进行小区消杀及发放口罩等工作。

当被问及为何坚持加入突击小队时,他说:“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社区和居民都帮助过我,现在,该换我来服务他们了。”说到此处,他笑着提起这座包容的城市带给他的无数次温暖瞬间——出门在外遇到有坡有坎的地方,总有人主动前来帮他推轮椅;在地铁站乘坐无障碍电梯时,旁人总是等他第一个进去。

采访时,孙善永总将“预备党员”的身份挂在嘴边。“我从小就梦想当一名军人,在前方冲锋陷阵,保家卫国。”说到这儿,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由于身体原因,军人的梦想是无法实现了,但我很开心能成为预备党员。”尽管身体困于轮椅这一方小小的天地中,但他坚定地认为,自己依然能发光发热。

8日这天虽有暖阳,成都室外的气温只有十来度,孙善永露在手套外的半截手指冻得微红。小区居民进进出出,他的双手灵活转动着双轮,上前提醒对方扫码测温。眼睛上扬的弧度,能看出口罩下的脸始终微笑着,端正佩于左胸的党徽熠熠发光。

红星新闻记者彭祥萍摄影记者吕国应部分图由社区提供

编辑陈怡西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