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崔鹏:建议加强国际减灾科技合作,构建后疫情时代国际合作新格局

时间 • 2025-10-29 04:02:52
减灾
国际

防灾减灾,依然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今年持续关注的领域。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他提交了一份长达5700字的建议。在他看来,自然灾害风险防范与国际减灾合作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防灾减灾国际合作最易形成“全球同一个声音”和画出“最大同心圆”,是后疫情时代破解国际合作困局、促进“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和关键抓手。

在此基础上,他从国际合作的维度出发,建议加强国际减灾科技合作,构建后疫情时代国际合作新格局,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

▲崔鹏

现状:

灾害信息共享与国际减灾合作机制不健全

支撑国际减灾科技合作与重大减灾实战的科技体系尚未建立

“规范化、标准化的自然灾害基础数据和信息是高效科学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基础。”崔鹏说,受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能力的限制,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缺乏满足减灾需求的完备的灾害基础信息,现有基础资料和防灾减灾技术不能实现自然灾害的科学应对。同时,灾害信息国际共享与多国联动机制缺乏也是限制巨灾和跨境灾害防治和应对的堵点和痛点。

从科技角度来看,他提到,巨灾和多灾种复合链生灾害是极端环境条件下发生的超常标准、超大规模、大范围成灾、损失巨大的突发性灾变过程,往往造成区域性或全国性社会经济系统的整体性和根本性冲击、破坏。当前,巨灾和多灾种复合链生灾害科学认知和防灾减灾关键核心技术仍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亟待解决的难题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适应巨灾和多灾种复合链生灾害防灾减灾技术体系与专业装备体系尚未构建,是国际减灾和风险防范的科技短板。

从国际合作的角度来看,他提到,防灾减灾是全球和世界各国发展的重大问题,受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防灾减灾、精准扶贫和可持续发展技术协同融合的中国经验与中国模式取得巨大成功,解决了全球最大规模贫穷人口的发展与安全问题,为国际减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成功经验与模式。在他看来,如何充分利用我国在防灾减灾和可持续发展领域取得的特色优势,以“我”为主打造支撑国际减灾合作与重大减灾实战的科技支撑体系,是提升国家科技地位和软实力、彰显中国大国影响力和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举措和迫切需求。

建议:

牵头创建新型国际减灾合作机制、设立国际防灾减灾大科学计划

在上述背景下,他提出关于国际合作防灾减灾的诸多思考。

面向国际防灾减灾架构体系存在的缺陷和短板,他建议,聚焦全球防灾减灾重点区域、重点国家和核心攻坚区,中国牵头创建新型国际减灾合作机制,推动和完善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框架下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不同利益相关者协同一体的国际减灾组织框架和平台体系。重点推进建立信息传播、科学研究、减灾决策、灾害应对动员和灾害风险管理等合作机制;建立政府部门、企业界、科技界、社会组织等技术交流与对话平台,创新国际减灾多边合作机制;聚焦中巴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等“一带一路”灾害威胁重点国家和区域开展试点研究,率先建设自然灾害联防联控预警平台与天空地一体化灾害监测网络,推动实现多方参与的重大灾害协同联动机制。

面向国际减灾科技前沿,他建议中国聚焦国际减灾重点国家、核心攻坚区亟待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以“我”为主,牵头设立国际防灾减灾大科学计划,全面深化国际减灾科技合作,凝聚国内外优秀科学家开展联合科技攻关,突破防灾减灾基础理论与关键核心技术及专业装备。同时,开展防灾减灾国别研究,构建防灾减灾技术体系与适于不同地区的模式,为国内国际自然灾害风险防控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保障区域发展与生命财产安全。

面向国际减灾需求,他建议国家组建以中国科学家为核心团队的国际防灾减灾研究院(中心),针对各国面临的共性重大灾害威胁、重大减灾防灾挑战,遴选关键科学问题进行重点攻关,实现防灾减灾领域科技的重点突破,促进国际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提升。

红星新闻记者彭祥萍摄影报道

编辑母晓岚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