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珍宝抢先看!吴王夫差剑、青铜鸠杖、三星堆“奥特曼”来成都了
“山高水阔长流天际——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今天(28日)上午在四川博物院开幕后,立刻引来了观众如织。这场展览依托数百件(套)青铜时代的珍贵文物,阐释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的丰富内涵。如果你还没来得及亲临展厅,也可以现在跟随红星新闻记者的脚步,对展览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珍贵展品先睹为快,尤其是那些从外地专程赶来的“客人”们——
吴王夫差剑
春秋晚期(约前550—前476)
越王勾践剑家喻户晓,其实吴王夫差剑也堪称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把剑通长58.3厘米,身宽5厘米,格宽5.5厘米,茎长9.4厘米,线条流畅,剑从收分自然,通体保存完好无缺。剑格部分深铸兽面纹,再镶嵌以绿松石,虽有少量脱落,仍不失为当时镶嵌技术的代表之作。剑箍上所钤松石小若沙粒摆列整齐,技法也是已经失传的绝技。
擂鼓墩2号墓编钟
战国中期(约前341—前284)
随州市博物馆藏
这组编钟1981年在曾侯乙墓西侧出土,共36件。经专家鉴定,2号墓编钟与曾侯编钟同一体系,音色、音律与曾侯乙编钟相通,其中8件大钟与曾侯乙编钟的音律完全一致。
根据编钟的音高分析,2号墓出土的28件小甬钟与8件大甬钟,恰好填补了曾侯乙编钟的高音区,并使曾侯乙编钟的音域从五个8度扩展到6个多8度。因此,二号墓编钟被称之为曾侯乙编钟的“姊妹钟”。
本次展出的这组编钟,最大一件甬钟重近80公斤,堪比一个高大壮汉的体重,最小一件编钟也有4.5公斤重。
秦公镈
春秋(前770—前476)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春秋时期击奏体鸣乐器,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今陈仓区)太公庙出土。
秦公镈造型雄伟,其上有铭文135字,得知秦公镈是秦武公祭祀祖先的礼器。秦公镈对研究秦代先祖的历史极为重要,也有助于了解春秋早期秦地的青铜铸冶技术及音乐文化是国家一级文物,其文字较舒展,字法亦流美遒宛,是学习大篆的上佳作品。
青铜鸠杖
春秋(前770—前476)
绍兴市柯桥区博物馆
这件青铜鸠杖的杖首顶端立一鸠鸟,故称为“鸠杖”。杖首长26.7厘米,銎径3.7厘米。这件青铜鸠杖的重要意义是清晰展示了两千多年前古越人的形象,也就是杖底端跪坐的人像。人像双目圆睁,额前是整齐的头发,全身上下布满各种形状的纹饰,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断发文身”的古越人。
古越人生活在湿热的湖沼河网间,为了便于在潮湿多水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他们将额前及两鬓的头发剪短,明显不同于中原人束发戴冠的风俗。
不仅如此,古越人还要在全身上下绘满各种纹饰,据《汉书》上的记载,认为越人近水而居,在全身绘上龙蛇之形的图案,可以规避水中蛇虫之害。
绿松石镶金饰件与复原件
商代(前1600—前1046)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藏
绿松石制品是商代玉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武汉北郊的盘龙城遗址是长江流域已知布局最清楚、遗迹最丰富的一处商早期城址。2019年,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正式开放,这件绿松石镶金挂件便是其镇馆之宝。
该绿松石镶金饰件于2014年在杨家湾17号墓出土,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唯一一件商代早期最完整成型金器,此饰件含金量达到89%,十分罕见,暗示这个墓葬主人可能是盘龙城最高等级贵族或首领。
饰品原以近千片人工磨制的细小绿松石贴塑而成,但由于在埋葬和发掘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扰动,所以出土时只保存了500余片绿松石且已失去原貌。经过专家团队不懈努力,最终用科技手段与现代材料复原了它当年的模样。
原始瓷兽面鼎
战国(前475—前221)
绍兴市柯桥区博物馆藏
原始瓷,顾名思义就是最原始的瓷器形式——在制陶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瓷器的原始阶段制品。原始瓷的釉色看起来土土的,但比陶器更光滑晶莹。原始瓷的器物大多是尊、罍、簋、壶、匜、盂、豆、罐、鼎、杯等。
这件兽面鼎一端的口沿上有一高耸宽大的兽首,气势威武,双目圆睁,额上塑一冠状纹饰,似为头冠。器胎体较薄,造型精巧,通体施釉,釉色青黄。
岁于中丁牛胛骨卜辞
商代(前1600—前1046)
安阳市博物馆藏
这件“岁于中丁”刻辞卜骨,所属时代为商代武乙时期,是一个牛肩胛骨。卜辞中的“中丁”指文献中第十代商王仲丁。商人崇拜祖先,往往对先王和祖先进行祭祀,这片卜骨所记载的就是商代第二十八王武乙祭祀先祖“中丁”和“大甲”的内容。
三部分卜辞解释出来的是意思分别为:在丙寅这天占卜,卜问,是否用侑、祔、岁三种方式来祭祀仲丁?用这三种方式祭祀;在辛亥这一天占卜,卜问,是否用侑、岁两种方式来祭祀太甲?用这两种方式祭祀;甲寅这一天,用酉彡的方式祭祀,并用五头牛作祭品。商人崇拜祖先,往往对先王和祖先进行祭祀,这片卜骨所记载的就是商代第二十八王武乙祭祀先祖“中丁”和“大甲”的内容。
青铜立人像
发现于三星堆遗址祭祀区3号坑中,人像头戴着尖帽、眼睛突起、面容夸张,高约20厘米。因人物整体造型形象颇有些类似于卡通形象“奥特曼”,便有了“奥特曼”青铜小人这一网名。对外发布以来,也迅速成为三星堆“新网红”文物之一。
扭头跪坐人像
出土于三星堆遗址祭祀区4号坑中,一共发现了3件,大小、形制都相同。人像呈双膝跪坐姿势,身体略微前倾,头扭向右侧,双手则呈半合十状平举于左前方,中有凹槽,头顶两股盘发,也有凹槽状缝隙。
3件铜扭头跪坐人像所穿衣物上及身体上的饰纹饰复杂多样,其中交错V形纹、羽冠纹、燕尾纹在三星堆遗址尚属首次发现。考古人员研究,这些纹饰直接画在皮肤上,这3件扭头跪坐人像也是三星堆首次发现有“纹身”的青铜人像。
鸟形金箔片
发现于三星堆遗址祭祀区5号坑中,是三星堆首次出土鸟形金箔片。这件鸟形金箔片造型娟秀,长约30厘米、宽约18厘米,像是一只“金凤凰”或“金孔雀”展翅欲飞,整体厚度仅0.12毫米。
在金鸟的头部,似乎有残端迹象,专家猜测,这里或许曾有鸟喙或者冠饰。经过对其边缘切割研究,专家推测有可能是贴在某些器物上使用。
红星新闻记者|乔雪阳
摄影|陶珂乔雪阳
编辑|段雪莹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